豹子花纹的长成,需要几个条件?
中年人完成豹变,又需要几个条件?
一、什么是豹变
南山有一种豹,名玄豹,为了长出美丽花纹,可以连续七天不吃东西,在雾雨天伺伏,等待豹变。伺伏豹变的过程非常辛苦。一方面它要躲避天敌,时刻警惕,精神上高度紧张;一方面还要忍饥挨饿,克服身体变化带来的不适;更不能去散步溜达,这种自由方面的束缚也很痛苦。可是这个过程对豹子很关键,它直接决定了最后出关亮相的,是只玄豹还是条皮毛无色的劣等豹。
这是豹隐的故事。豹隐是豹变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豹变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,前些年我做的财经报道,看到财经同行的采访,常常会用到豹变这个词,大意都是此人或者此人的企业经历风波、经过历练,完成蜕变,成就不凡。豹变这个词的出处,一般人也都知道,它取自《周易》中的一段话,原文为“大人虎变,其文炳也,君子豹变,其文蔚也,小人革变,顺以从君也。”大概意思是大人物如老虎,才华出众,成年后更是气势磅礴;小人物或偶有小成,但他的变化大多为委曲求全,缺乏原则和定性。而两者之间的君子,他的变化则艰辛而漫长,如同豹子一样,若要俊美和矫健,则需要做到内心坚定,且坚韧通达。我们都知道,刚出生的幼豹长得并不好看,都是经过辛苦的蜕变,最终脱胎换骨,长成雄健之姿,获得美丽花纹。这是豹变的魁力。
之所以豹变被引广泛引用,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,不是居高在上的领袖,也不愿自认身处下贱,那么中间位置的“君子豹变”就对每个人都有想象空间了。
“豹变”的变,初字是“弁”,也就是马弁,是马头上的装饰,豹弁是豹皮做的。虎弁是虎皮做的。虎弁显赫,是王的车,豹弁华丽,是大臣车,小人没车,只能跟在后面跑,革是脱毛的皮,比喻没有文采。后来人们根据这几个词的涵义,衍生出另一种文化意义,用来对应自我修炼和个人转变。这种转变很了不起。
二、豹变的条件
豹变有若干条件,而豹隐则是其中最关健的一步。相比于豹变,豹隐被提到的频率不是很高。豹隐是变化前蛰伏的阶段,也是指在特定时间要适应特别轨道,在这个轨道上训练自己,磨砺自己,完成自我建设。
完成豹变的几个重要条件,都是在隐豹这一阶段中实现的。
一是向上的精神的奋起的决心。
这一点是最重要的。有这种品质对中年人来说尤其难得。
中年人经历半世,已经有固定的思维逻辑,他们或者小变不断,或者低头认命,少有再坚持理想和价值观的,在现实压力下随波逐流,取小人革面的生活状态。
这样的生活,在他们自己看来,就是皮毛混浊,迷茫无主,颓唐不堪的,若要改变现状,从丑陋到美丽,获得新生,就需要蜕变成一个有品质的人。
人到中年,选择其实并不多,是豹变成长,重新决定生命质量,还是随波逐流过完下半生,就在于向上的精神的奋起的决心。
二是精神的坚韧、持续的动力和绵延的情感。
中年的变化,其实是为数不多的、可以自己先行主导的变化之一。人们总是说要爱自己,那么用自我奋进的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,才是真正的爱自己。
多数人都想改变现状,但如果精神不够坚韧,很容易成为“小人革变”,处于另一个困顿之中。在人生下半场,找到清晰的人生之路再进击,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意志作为支撑。
不随波逐流,但能审时度势;有良知底线,又能顺应发展,不光要强大还要柔软,不贪恋,有坚持。如此坚韧精神,才能让中年人做到自己喜欢的优美的人生状态。
如前面所说,现在杰出人物们都有豹隐这一过程,而古代了不起的人物也都有这个阶段。闭关读书或丁忧守制阶段,都是他们在为豹隐创造条件。等到他们自我觉醒,出关那一天,一定脱胎换骨,在思想上、理解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。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此,曾国藩丁忧之后出山,也是豹隐的典型。
在平常状态下,大家的表现都差别不会太大。区别在于这几天,在非常规状态下的这段时间,看看谁更有力量,更有静气,更能坚持,谁的灵魂就会铸铁浇花。
三、内隐式蜕变
豹隐一词出自《列女传》之《贤明传·陶荅子》,妾闻南山有玄豹,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,讲的是陶荅子妻规劝丈夫的故事。
陶国大夫荅子性贪婪,其妻劝规,不听。妻讲南山豹子的故事,说南山豹子为隐藏自己、避免祸害,可以在雨天七天不吃而不弄脏自己的皮毛。而猪和狗则意识不到危险,每天贪吃,肥而遭杀。妻见荅子不听,就带着儿子走了。后来荅子果然事发被杀,妻则回到家中侍奉婆婆。
豹隐在这里讲的是爱惜自己的故事。
现实中的豹,生活规律,行事警觉,午休时每隔几分钟起来查看危险,虽然猎豹奔走能力强,但每天最多走十多公里,每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,为的是隐藏、保存自己的力量。
我身边有些人也仰慕这种文化,学豹子这种玩法,他们闭关节食,除了在吃和喝上收敛一些,思想意识并没有蜕变,所以等他们出关,除了身体上舒服了一些,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历经豹变的豹子都很漂亮,都很骄傲,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斗争,战胜了自己。一般能管住自己的,都长得差不到哪儿去。
修炼自己,默默等待,潜藏能量,爱惜其身。
中年人有种意识和决心的,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下一篇:没有了